乡村振兴是重大时代课题。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分析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审视过去、现在农村生产关系,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探讨现代化大农业,推演以现代化农业为根本,带动现代化大工业、服务业的崛起的逻辑,力图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思维定势,为乡村振兴思路和路径提供一个视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统全面部署。在县、乡一线,“乡村振兴是个框,什么事情都能装”,聚合资源,统筹协调,纲举目张。在繁忙劳碌工作的同时,回顾来时的路,展望要去的地方,审视一下效率效果,是必要的。
乡村曾经怎么样?传统意义上,乡村是城市以外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区域,居民是从事农业的农民人口,景象是农舍炊烟、柴垛鸡鸣,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文化是礼俗交往、忠厚传家,相互关系的强纽带是血缘亲缘地缘,代际传承的生活智慧的体现是与节气的合拍,阶层上升的途径是考学、参军。文人乡村情怀和情结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乡村长什么样?描述乡村,“空心、留守、撂荒”是乡村话题绕不开的高频词。看乡村人口,一是传统意义的农业劳动力主力已经脱离了农业乡村劳动大量迁移到城市。传统意义的纯农民是留守老人。二是乡村的人员构成已经出现了新的成分。参照有关研究文献,新成分有农民工人、雇佣工人、智力型职业者、个体工商户与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集体企业管理者、农村社会管理者。依职业地位,这些成分又可描述为果农菜农粮农, 农村专业户, 体力工人, 商业服务业, 办公室办事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官员、国有企业经理和私有业主。
乡村有关内涵的变化,引来的思考是,乡村的现实内涵是什么,也就是“乡村是谁”这一主体的边界在哪?进而引入的思考是乡村振兴是地域概念的振兴还是人员概念的振兴?乡村振兴对标的是乡村的原居民,还是对标乡村这一地域概念?换句话说,是原乡民富起来,还是乡村这片地繁荣起来?
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其中产业振兴是排头,是重心。乡村产业是什么?是农业产业。产业怎么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有几种方式?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四种方式。操作层面的问题就来了:谁来种地?谁来发展乡村产业?怎样种地?怎样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民如何持续较快增收?小农户如何分享乡村产业增值收益?
由于先赋性资源缺乏,农民凭借着年龄优势和体力优势进入城市打工。“打一代”、“打二代”在城市看到更大财富机会和更大代际阶层上升机会,回流村民回村很难走得通顺。解决农村撂荒地现象,发展农业产业,从业人员的部分和全部替换,成为一个大概率选项。政府导进政策、领导、组织等资源,政府主导引入外来资本,新建乡村从业主体,产业化乡村资源禀赋,在乡村落地项目,改变乡村业态,成为产业兴旺的优先选项。
世代生活在乡村的是“乡人”。乡村的持续发展繁荣离不开这些揣着乡愁的农民工的回归。上述两个“选项”作为先导和启动,实现回流农民工返乡,进而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的主体。
具体说是从达成集体经济主体地位,促成共同富裕,实现原居民新居民融合,人人都能出彩的目标愿景出发,将地权、空间权、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等要素入股,保护原居民利益;从迁入人员的长久存留着眼,将资金、技术、经营服务等入股,形成引入外力,引进资本,激活内力,落地项目,回流村民,持续发展。
新中国70年来,中国农业力图实质性的跨越。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始终是在点线结构上运行,从“以粮为纲”到发展畜牧业再到农产品深加工,这都是点线上的运动。在技术方面,许多地方依然是落后的靠天吃饭;在商业模式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突破,“赶集市”式的“自由市场”一直沿用到今天。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仍然是主要的劳动生产方式;农业大致是作为工业的陪衬生存,虽然人人都知道农业永远不能消失,农业又是人类世界永恒的主题,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却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成了困扰中国人的经济与政治的题。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生产方式盘踞生存的问题,就要作好准备吃越来越贵的农产品,准备作好应对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问题。针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抑物价,这作为急难中应急之策,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对现存的农业结构及其小农生产方式的格局有所触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都是“踩着油门想刹车”的策略,导致恶性循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似乎是中国农村万千现象的最根本的苦根,或者说,这是当今中国农业仍以小农经济及其生产方式为主体运行必然结出的苦果。
中国农业出路何在?中国农业还有什么值得开发的吗?中国农业还能有巨大的改变吗?中国农业能和中国工业互为依托、互助并进吗?中国农业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支柱产业?
中国农业的出路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再崛起,必将是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为核心或轴心的再崛起,即以标准化精准循环农业为基本特征的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为核心或轴心,顺序而现代化国防、货币金融、科学技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及其工业、商业和相关服务业现代化的再崛起。再崛起的同时也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原典东方文化真正的继承、发扬和光大。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根本目标及历史使命,用一句话讲: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毛译东思想为理论基础,联合劳动(组织起来)、共同富裕(消灭剥削),实现人类社会各阶层和谐无阶级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
在乡村振兴这个未来三十年最重大的国家战略中,必须在乡村(以村集体为单位)建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确立“联合劳动股份共有劳动者联合体”,即确立在分工、协作和包括对土地在内的靠劳动本身生产的一切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全体村民共同占有基础上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在此生产关系制度化的基础上,联合劳动、共同富裕;养殖革命,种养一体及其现代大农业产业链延伸创新,从而推动乡村全方位实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建设。
从达成集体经济主体地位,促成共同富裕,实现原居民新居民融合,人人都能出彩的目标愿景出发,将地权、空间权、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等要素入股,保护原居民利益;从迁入人员的长久存留着眼,将资金、技术、经营服务等入股,形成引入外力,引进资本,激活内力,落地项目,回流村民,持续发展。
中国的农业在呼唤现代化大农业、中国的农村在呼唤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中国的农民在呼唤平等劳动的创新模式,总之,中国的农村必将走出一条华为式的大创造、大贡献、大发展的共同富裕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