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软件的数据不靠谱,这不是秘密。政务软件同样有问题,也是早有所闻。但是从央视这次调查报道所发现的问题看,政务软件存在的问题还不小。
报道中记者下载了近40款政务软件进行体验,发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当记者尝试点击福州市晋安区的政务软件时发现,每点击一次,浏览量增加十多次。这款软件首页成绩单显示,上线不到一年,软件访问量2.6亿,下载量超过千万。某省办公厅工作人员跟暗访记者直接挑明了说:“这款软件办不了事,办理不行、申报不行。谁告诉你这款软件能办事的?”
明明办不了事的政务软件,还在那儿假装办着“事”、刷着漂亮的假数据。这办的,可谓是对上做假、对下忽悠的事。
“互联网+政务”,是大势所趋,也是科学路径,但如果在扭曲政绩观刺激下走上“歪路”,就很容易被软件公司投其所好了。你不是要数据漂亮吗?行,我这款最灵,一个点击,可以顶十几、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面对忽悠,也不管真假,马上开心得不得了,投钱眼睛都不眨一下,项目轰轰烈烈上马,最后做出来的产品自己玩着都觉得像块鸡肋。
“鸡肋”虽然“食之无味”,但谁也不愿意随便扔掉。此中不排除有些主管这项工作的人员,“水性”不熟,被软件开发公司忽悠了去,剩下的则是主动跳进去的。前几年各级督查“僵尸”政务网站,要求清除无人问津并且无人维护更新的“僵尸”网站,谁能料到有部分“僵尸”又跑移动端来了。只因随时嗅着“风口”的开发商,在提供给政府部门软件时,是彻底揣摩透了你想要什么、想达到什么效果和目的的。投其所好,一招就灵。
还有一种投其所好,是有些政府部门里下级投上级之好。上级盯着下级看“互联网+政务”有没有创新、有没有落地,要求报下载数、报浏览量等等。如果数据漂亮了,那么皆大欢喜。结果本是提高办事效率、为民服务的好事情,在某些党政机关那里,却沦为应付检查、数据造假的忽悠工程了。对此最开心的应该是软件开发商了,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但整个事情却已偏离“互联网+政务”的初心。
政务软件有假,不仅仅是一个重建轻管的问题,更是“四风”问题中的形式主义在作祟。上级机关看到了糊弄应付的漂亮数据,老百姓就看不到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看不到办事效率的提高。所以政务软件的数据一天天在上升,而某些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却在一天天下降。砸的是纳税人的钱、号称为纳税人办事,被坑的还是纳税人,老百姓能不失望吗?
政务软件太“软”,是制度不硬。数据太假,是为人民服务的心思不实。既然是“鸡肋”,该扔的就得扔掉,该改进的就要改进。对于那些对数据造假乐此不疲的机关单位和个人,该整顿的就得整顿,该问责的就得问责。不然的话,他们乐颠颠的,老百姓就被坑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