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老龄事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基本养老模式,结合当今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未来影响,本文将对构建城市智能化老龄宜居社区+居家养老体系进行分析讨论。
一、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基本养老模式
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总体滞后于老龄化速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我国2040年后将达到深度老龄化社会,其趋势几乎不可逆转,届时老年抚养比将达35%以上。
我国城市居民目前在老年人养老问题上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型养老、异地养老等4种基本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由其成员陪护或雇请护工照料的传统养老模式;从老人精神抚慰和家庭伦理角度来看,居家养老也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缺点是不专业,对子女少、工作又较忙的家庭来说负担重、照料不细致。养老院等社会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有公办、委托管理和私立等形式。有活动场所、利于老人相互交流,有专业服务人员,便于及时掌握身体状态及救治。缺点是没有医疗服务能力和资质,很难获得医疗报销,即不能医保支付,这就使很多普通家庭的老人没有能力入住。社区+居家型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这种模式既结合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点,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两者的不足。“异地养老”则是近两年新兴起来的,是由于一部分人的养老观念发生了变化,而选择在生态环境优越、养老服务条件较好的特色小镇或乡村安居的方式;有的则是基于地域房价、生活成本低等因素而迁移到异地居住养老。优点是环境优越、利于养生;缺点是医养服务配套不足、成熟度低。
人们在选择养老模式上,总体上受制于个人经济条件、医养设施、服务水平、思想观念和亲情伦理需求等。因此,从现阶段起就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应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进行布局和设计,及早有所侧重地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而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是当前政府加大力度早布局早推动的建设重点。
二、着手于智能化硬件改造及其配套
1.在旧城(社区)改造中侧重扶持老龄宜居项目在我国城市的旧城区中,存在着大量建于90年代前后的居民住房,这些没有电梯的7层楼高的房屋,成了老人们每日上下楼最大的“心病”;加上原先小区居民们聚集喝茶聊天的路荫,也已被当作停车场而挤占,其宜居性大幅降低。然而,政府在这种旧城区的改造上,其投入点却并没有考虑到老年宜居问题,仅是对靠路边的房屋外墙作些装饰,小区内也仅限于整修花草、翻新路面。实际上,改造的重点不应只是表面修饰,而应尽早实施智能化宜居设计和建设,即为这些成色还好、老龄人正快速增多的小区楼房装配上小型电梯,为社区医院搭建老龄服务医养场所和信息平台。同时,对于大多数人不愿居住的一楼,由政府通过收购、置换、租用等多种形式接手,再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改造,或作为社区医院的老年人医养病房,或作为社区管委会的老年文娱活动室,交给社区或医院管理使用。在城市土地价格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既节约了政府买地新建养老院的开支,又因地制宜地解决了居家养老难题。
2.在新社区建设中增加智能养老设施配套项目新社区智能化老龄宜居建设,相对老社区改造而言较为简单,只要超前规划设计好即可。即在地宗拍卖前,政府应根据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规划,配套建设智能化老龄养生养老园区;同时,要求开发商留下不太好出售的小区内底层楼房,同步设计和订制建造小区老年活动室、老年医养病房,政府则或通过给予开发商优惠条件方式,或通过回购、租赁方式,待建成后交由社区管委会、或社区医院管理使用。对于18层以上楼房,建议增设医用专用电梯,便于医院急救担架和急救推车使用。以上这些对开发商来说,不仅免去了一楼商品房不好卖的难题,还因为楼盘建有完善的养生养老园区和理疗设备等而增加了卖点。
3.在医疗资源分配整合上规划建立智能化老龄医养管理中心 政府应积极主导并协调区域内公办的高资质大型综合医院,组建专门的老龄医养信息平台和管理中心或老龄急诊救治指挥中心。中心医院信息平台对接区域大医院,区域大医院对接辖区内社区医院(包括私办医院)并分片管理,社区医院信息平台直通各居民小区老龄医养诊疗所,各小区医养诊疗所建立居家养老客户端数据信息,由此构建成一整套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控制系统。为便于日常医养和重症救治,社区医院和小区诊疗所,还必须建立完善的个人病历档案、服务方案等,根据社区老人的健康档案,定期做好健康体检工作,对患有慢性疾病患者要采取具体的针对性的指导,遏制慢性病的发展,帮助老人改善生存状态。同时,对大型医院医养管理中心开通远程诊疗信息平台、重症入院救治绿色通道等等。这种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将社区作为社会与家庭的中间纽带,让老年人居住于家,活动于社区,既改善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又保证了救治的及时性,同时也必将大大缓解大医院看病难、老龄医养床位紧缺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对开设老龄医养部门的社区医院、小区诊所,在医疗资质与行政管理上,应归属区域大医院老龄医养管理中心,对主治医生可相对固定,也可由包片辐射的大医院采取派遣制度轮换座诊,这样有利于确保老龄医养质量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医院统筹安排医疗资源和实现有效管理;有利于政府对老龄事业发展扶持性政策与补贴的精准到位。
三、规范医养制度和发展老龄服务产业
1.以优惠政策和措施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扶持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既降低了政府公共开支成本,实现了老龄医养结合的关键性突破,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突出重点的养老原则。对于现阶段条件下乃至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的这样一个双赢结果,政府应在落实“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上,积极抓住这个突破口,采取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措施,加快推进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从以下方面协调组织:①从社会慈善机构、社会人士获得的捐助(赠)物资、现金中,对老年人予以养老补偿。②通过提倡和组织志愿者等作义务奉献,或动员社会各方面开展献爱心活动等,为居家养老者提供上门服务。③通过引导和培育社会养老服务市场的方式,由赢利的或非赢利的机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2.以社区服务功能支撑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紧紧围绕建筑设施智能化、物业管理智能化、健康管理智能化、生活服务智能化、老年照护智能化、文化服务智能化这6个方面,大力建设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特别是这一体系中居核心的医养服务体系,要以综合性大型医院或各区域大医院为龙头,以社区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所)为支点,以家庭为客户终端,建设好基础性服务设施和信息服务系统。为满足客户端服务需求,居家养老系统应由“居家养老平台”和智能终端组成,外接有线或无线的老人专用终端呼叫器,该终端呼叫器可实现一键拨号功能,并能提供紧急呼叫求救和求助功能。通过智能化建设,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强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健康咨询等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正常步行15min圈的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通过积极开展为老年人所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吸引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养老服务场所接受服务和参加文娱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此外,还应办好老年食堂。老年食堂是最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方便的场所,政府应将开办老年食堂作为建设老龄宜居社区规划的标配。在我国在实行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许多老年人长期生活在空巢状态下,加上一部分失独、失能老人,其是最需要提供这种服务的群体。在社区开办老年食堂,既可引入市场机制由相关机构在符合政府准入机制条件下进驻,也可在政府扶持下由社会非赢利机构在政监督机制下运作。
3.健全养老服务监督管理体制随着我国老龄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的加速进步,必然会带动养老智能产品、医养保健品、社会化医养服务等快速地发展。为防止出现我国食品业早期发展阶段乱象横生、信用缺失的局面,政府应尽快研究和配套出台相关规定并规范养老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责及职能范围等。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在城镇引导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或者受政府委托管理的机构,负责对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发布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和社会服务供给信息,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进行资格评估;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相关资格进行审查,接受服务对象的服务信息反馈,检查监督服务质量。承担政府委托的其他养老服务事项。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养老事业发展的形势下,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上,各级政府要以落实十九大关于“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精神为契机,本着立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基础建设(制度、设施)方面尽快着手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基础工作,充分借助智能化技术优势,加速构建一个完善的城市智能化老龄宜居社区+居家养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