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日益普及,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下,智慧养老的呼声越来越高。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原国家卫计委曾先后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在政策层面宣告中国养老产业已经进入“智能+”时代。
基于这一背景,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智慧养老体系,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江苏南通如皋,探寻该地在智慧养老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在蓝色大屏幕的正上方,实时循环播放着养老服务社区的运行状况;在屏幕正中间,数字地图上随时更新着老人的位置信息;在屏幕的正下方,老人24小时的照护情况一目了然……”在如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指挥室,本报记者看到了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养老新模式——蓝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
该服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这个“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可以通过指挥中心实时监管所服务的社区运行状况、老人24小时照护情况,为老人提供应急需求服务和位置信息服务。同时,它还可以进行养老机构信息的管理,为民政部门提供社区居家养老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
作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策划者,南通海盟金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学成告诉本报记者,养老并不是躺在养老院进行养老就足够,而是要关注健康,进行健康、智慧地养老。“我们之所以决定在如皋打造一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就是想把物联网社区养老模式、经营理念等融入到如皋的社区养老中,让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会选择如果哦啊作为养老试点,也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如皋在智慧养老方面,有着很长远的考虑,如皋是全国知名的长寿之乡;另一方面,是如皋各部门在信息融合上很顺利,有利于平台对老人各方面需求的精准把握。”朱学成说。
作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在如皋的线下应用中心之一,蓝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如皋第一家利用“互联网+”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该照料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截至目前,蓝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为3000多名老人提供交流、休闲、娱乐、助餐、助浴等服务,其中以60—80岁的老人居多。本报记者了解到,该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使智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为可能。
在同样的大屏幕前,一位老人正拿着磁卡进行刷卡签到。本报记者通过询问得知,老人名叫韩利玉,今年已经60多岁,退休前曾在一家食品公司做出纳,退休后闲赋在家。“自从蓝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始运营后,我在家里待的时间就变少了,在这里待的时间反而变多了。”韩利玉对本报记者说,“这里有很多退休的老人,平常很闲,就在这里聚会、聊天,活动挺丰富的。配发的信息磁卡还可以签到积分,积分够了就能换小礼品。”
另一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老人缪新民今年已满75岁,子女都已移民海外,家里就剩他一个人。“针对我这种情况,照料中心给我配备了一部专用手机,出现紧急情况时,只需要按一下手机上的呼叫按钮就可以联系到工作人员,这对我们这些独居的老人来说特别方便。”缪新民对本报记者说。
“事实上,老人对于智慧养老的热情是远超想象的。”南通海盟金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学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不过,在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也不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就是老人的语言沟通问题。”朱学成举例说,对于小城市而言,很多老人通常只说本地方言,所以在提供养老服务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语言情况,配备普通话和当地方言进行双语沟通。同时,不同地区的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不相同。“就集中式的社区养老服务来说,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老人而言,他们的参与度会比较高。而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来说,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的参与度会明显偏低。”
除此之外,不同地区对于养老服务的政策规定也不同,因此,企业对其提供养老服务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养老服务要因地制宜,不能完全复制。要从老人的角度出发,把终端交给老人,让他们能更便利地运用互联网技术,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服务。”朱学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