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获悉,为推进武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与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双区联动”,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去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信息显示,武汉获批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工信部在复函中表示,武汉要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教育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加快人工智能产业集聚、赋能应用等。
与此呼应,《方案》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武汉市将在图计算、数据治理、大模型、机器视觉、遥感图像解析等人工智能领域形成10项以上首创性技术,打造1个以上通用大模型、10个以上行业模型、5个以上公共数据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超过400项,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形成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生态,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科技策源高地、算力算法创新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场景应用高地和人才培养高地。打造超过400项应用场景。
要发展好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支撑是底层逻辑。《方案》指出,将强化智能算力要素,整合全市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高性能算力资源,建设城市级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实现异构算力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武汉全市总算力规模超过1500P浮点运算次数(FLOPS),其中智能算力和高性能算力占比超过60%。
武汉将加强与头部企业合作,遴选面向高校院所和中小企业的优质算力供应商,提升智能算力和高性能算力供给规模与效率。结合武汉市通用算力使用需求和湖北省内兄弟城市算力资源优势,探索合作开展通用算力“前店后厂”模式。贴近应用场景侧,布局一批边缘计算中心,满足视觉智能、自动驾驶、智慧金融、智能工厂等低时延、高可靠业务应用需求。
此外,将加强大模型要素支持,以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紫东太初”为核心,建设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平台,研发具有影响力的垂直行业模型10个以上。还将优先推进企业登记监管、卫健、教育、交通运输、气象等高价值行业数据资源安全合规开放,推进多模态公共数据集建设,在全市建设5个以上公共数据集。
除了基础数据外,还要突破技术瓶颈。一方面,加强人工智能理论创新,围绕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和治理层等核心环节,支持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深化完善通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框架体系,开展人工智能数学机理、大数据智能、多模态智能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推动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在图计算、数据治理、大模型、机器视觉等方面形成10项以上首创性技术。
另一方面,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聚焦分布式高效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新型基础架构、深度超大规模图计算、超大规模模拟计算等技术,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形成不少于40项共性技术创新成果,攻克不少于5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团体标准、国家标准10项以上,争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和技术不断开拓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武汉市将在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领域打造超过400项应用场景。
具体而言,将推进智能制造迭代升级,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武汉方案”,在全市打造标杆工厂30家、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160项、数字化产线300条以上,争创国家“数字领航”企业5家。
此外,还将在智能建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领域分别打造80、80、70、20项以上应用场景。将搭建基于自主可控技术的数字化协同设计仿真平台,加快市数字城建档案馆等智能建造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智能建造自主可控;开展手术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首台(套)产品研发,实现智慧医疗多场景协同;加快基于多模态技术的智慧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基于星火认知大模型的智慧教育规模化应用等项目建设,推进智慧教育数字化赋能。促进人工智能企业集聚数据、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企业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载体,而如何让各企业形成合力,实现“1+1”大于“2”的集聚效应,《方案》给出了规划。
在企业建设方面,将两条腿走路,既发展已有企业又加强引进龙头企业。对内,将建立人工智能企业梯次培育库,争取打造产值过百亿级龙头企业1至2家、过10亿级领军企业2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3家以上,还将聚焦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分类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100家。
向外,将加强龙头人工智能企业招引,面向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开展主题专项招商活动。此外,还将聚焦智能芯片、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的发展。
如何实现企业的集聚效应?《方案》指出,将建设人工智能相关的示范区和特色园区。其中,在武汉新城核心区将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将东湖高新(600133)区打造为人工智能技术策源地,将武汉经开区建设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将武汉临空港开发区建设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
此外,还将规划打造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特色园区20个以上,重点建设武昌区数创大厦、洪山区融创智谷、江汉区圈外数字创意产业园、江岸区岱家山科技孵化器等园区。
在期望发挥企业聚合力量背后,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方案》提出,将从平台、人才、服务三方面营造人工智能生态。首先,强化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联合龙头企业组建联合体,共同建设武汉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公共服务。
其次,建设多层次人才服务队伍,聚焦武汉市人工智能技术重点突破方向,依靠在汉院士和外部人才引进,组建10个院士团队开展前沿领域研究。在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及细分领域,培养30名以上武汉英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100名以上专项人才。
武汉市还将完善专业化服务机制,支持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和武汉临空港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选择人工智能重点方向,制订产业规划,设立产业基金,成立专业服务机构;推进人工智能集聚园区建设,引育龙头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品牌活动,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精准服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